一帶一路宿位響邊度?】
1. 政府建議成立一帶一路獎學金,鼓勵一帶一路國家年輕人來港讀大學。學術和國際交流,我向來都好支持。不過因為在大學工作,職業病發,看到這個建議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不知道這些新增的外地生可以住在什麼地方。皆因香港的高等院校要搞國際化,限制從來不是來自獎學金,而是宿位不足。2. 香港地價貴,外地學生來港交流,沒有宿位的話便要自己付鈔在外面租樓,成本大增吸引力大減。可以肯定,一帶一路學生來到香港,除非是來自中東油王國家,否則一定要入住宿舍(不過來自中東油王國家的學生又不見得有需要申請獎學金才可以來港)。但是香港的大學宿舍本來就不足夠,還要多收一帶一路學生,結果會減少誰的宿位呢?
3. 大學宿舍有多不足夠?按照立法會文件所述,除了嶺南大學外,所有大學的宿舍申請額(包括本地和非本地生)都超過可提供的數目。個別大學例如港大和城大更是遠遠不足夠。大學如自主權何分配宿舍,一般都是按距離、家庭環境和對大學生活的貢獻來計「宿分」。沒有宿舍的則只有長途跋涉回校上課,或偷偷在同學的宿舍打地鋪過夜,俗稱「屈蛇」。
4. 如果你問香港政府,他們會告訴你不是每一個申請宿舍的學生都有必要住宿,政府亦已經加建宿舍滿足需求。問題的核心,就在於「必要」二字了。按現行政策,政府保證四年大學生活當中最少有一年可以住宿,其餘的則只有在每天往返時間需要超過四小時的情況下,才能保證住宿。
5. 超過四小時,即是單程兩小時。這是一個怎樣的概念?。按運輸署的調查,香港人由住所乘車或船上下班行程需時平均為 47 分鐘,超過兩小時的行程不足 1%,可見政府的標準是訂了等如沒有。以中大為例,無論是小西灣、鴨脷洲或東涌,Google 聲稱單程都不用兩小時(公共交通,唔計塞車),所以不一定有宿。基本上除非你有一個離島的地址,要達到兩小時是幾無可能。學生要住宿,就要「儲宿分」甚至「呃宿分」,例如成立一些巧立名目但沒有實際活動的學生組織,結果平白增加同學之間的矛盾。總而言之,如果政府說大學宿舍足夠,那恐怕只因為政府把住宿的標準訂得無可再低。
6. 本地學生沒辦法,叫非本地生自己找地方住又如何?近年香港招收不少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南韓、東南亞以至世界各地的學生入讀四年制課程,為校園增添生氣。過去不少大學都會保證他們四年的宿位,近來已減至三年或兩年,也就只是比本地學生多一年。他們沒有宿舍,家也不在香港,只好出去租房。東鐵沿線和西環一帶的租金近年來已經因為這個新的租客群體而被帶起。政府不解決宿舍問題,則只會變成樓價問題。
7. 還有短期交流,英文叫「exchange」,就是你來我往的意思。如果外面的學生來不了,香港的學生也出不去。近年流行大學生在四年大學當中有一個學期到外國的大學上課,這個安排的先決條件是香港的大學要提供同樣數量的機會給外國的大學生來香港上課。宿位不足,這方面的交流就很難增加,變相限制了香港學生出外交流的機會。
8. 說了這麼多,無非是要說明香港的大學宿位問題存在。一帶一路獎學金每年增加100名外地生,算起來好像不多。但在本身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任何新增的需求都是壓力。我擔心的是政府急於推行這個計劃,有很多配套的問題沒有想清楚,等學生來到再算。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例如我們有沒有足夠英語的心理醫生為同學做輔導,有沒有禮拜堂和清真餐廳為來自中東地區的同學使用等等。我覺得大學有這些服務都是好事,前提是政府知道需要這些配套。然而按本屆政府的往例,「過咗海就神仙」,通過了撥款才發現問題,似乎才是常態。
9. 說到這兒,容許我加多一點關於成本效益的意見。讓香港學生多與歐美日以外國家的學生交流,我覺得是大好事,可以拉闊香港人的國際視野,最起碼知道大溪地其實不在中亞。但把經費拿來做四年制的獎學金,我卻十分懷疑。香港最好的學生,不是到歐美就是在香港升學,很難想到他們會願意拿一個拉脫維亞大學的學位。相對來說,叫他們去拉脫維亞大學短期交流一個學期,願意去的人數肯定大幅增加。錢要用在對的地方,即使是要搞一帶一路獎學金,我也認為現在的方法走錯了路。如果我們用撥款多建宿舍和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大學建立短期交流協議,就可以讓遠超於 100 名的學生受惠。對於習慣數人頭來衡工量值的政府官僚,沒理由想不到這一點。
10. 因此,我期待立法會否決是項撥款申請。
一帶一路獎學金撥款申請文件:
http://www.legco.gov.hk/yr15-16/chinese/panels/ed/papers/ed20160613cb4-1090-3-c.pdf
June 14, 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