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唔講廣州話就係新移民?


1. 間中在網上看到一些說法,就是每當在公共場所遇上一些「講鄉下話」的人士,便會認定他們是新移民,然後把所有對新移民的批評套在他們的身上。翻查人口普查數據,發現除非有更多其他背景資料(例如真的看過對方的身分證),否則這些說法很有可能錯搞別人。事先聲明,本文並不是要討論香港的移民政策,也不是要為新移民說項。我只是覺得如果要把對新移民指責放在某些人的身上,搞清楚對方是不是真的新移民應該是一件重要的事。正如你可以不喜歡簡體字,把罵人寫簡體字之前最好應搞清楚對方可能在寫日本漢字。

2. 數據是怎麼說的呢?首先我們要定義「講鄉下話」是什麼意思,我假設是指廣州話和普通話以外的中國方言。畢竟,如果有個人在講德文或者泰文,我想應該不會認錯是在「講鄉下話」的。很幸運,人口普查有這樣的數據,而且還可以分開福建話、客家話、潮州話、四邑話、上海話和其他中國方言做統計。為簡單起見,我們這兒綜合討論。不過只是看這個清單,已可看出一點香港的語言結構:香港曾經流行各種中國方言,人口普查問這問題就是要追蹤其變遷。

3. 數據顯示,年紀越大,就越多人的慣用語言是其他中國方言。這和香港的歷史十分吻合:近數十年普及教育,大家自然都懂得而且習慣說廣州話。但去到某些新界遍遠村落,村中的老人往往是說客家話的才是主流。他們在港生活幾十年,如被誤會為新移民將十分奇怪。同一個觀察在居港年期中也得到引證,全港有27萬人的慣用語言是其他中國方言,而當中有79%居港十年或以上。

4. 順帶一提,只看在居港少於7年的人口,慣用語言是華語的,當中以廣州話為慣用語言的有 80% ,普通話有 9.3% ,其他中國方言的是 10.7% 。用慣用語言來區分一個人是不是新移民,會製造極大量的 false positive 和 false negative (偽陽性和偽陰性)。

5. 當然,也肯定有人會問,聲稱自己以廣州話為慣用語言的,不一定講得標準,外人很容易聽得出來,那些人就是新移民。不過,我擔心這個問題恐怕會進入香港對不同語言有否音標規範,「鴨脷洲口音」是否存在之類的討論,說不定還會影響法庭案件,我懷疑還是少講為妙比較好。

6. 最後,再講多一次,這只是個語言學和人口學的討論,和新移民政策無關。想討論這個問題的,請移玉步。


*「方言」一詞在此僅為借用人口普查的說法,並不代表我對其語言地位的理解。對此,我比較同意語言學界的一種流行說法:語言就是有軍隊的方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