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澳門立法會選舉 蘇嘉豪得票分析


澳門立法會選舉已過一週,終於有機會靜下來做點分析。點票當晚新澳門學社有代表於各票站把數據傳回競選總部,並供各傳媒作即時報道。我取得了相關數據作詳細分析,以下是我的一點觀察。這兒所用的只是初步數據,官方數據尚未公開。分析如有任何問題,以及提出的觀察和立場,全是我的責任,和學社無關。

首先,我要指出因為澳門的立法會只要八千多票便可當選,相對於香港的立法會要三萬票才當選,澳門立法會選舉的邏輯有時更像香港的區議會。香港一個區議員也就是二千票左右。四個香港區議員的實力就等如一個澳門的立法會議員了。於是乎,要理解澳門的選票分佈,有時知道個別名單後有誰在社區中幫忙拉票,比起概括地談各區的人口結構更為重要。我也因此誤判了不少票站的實際情況,要當地朋友解說才能明白。


讓我們先由蘇嘉豪/學社前進的得票開始說起。他的得票十分平均,每個一般票站也是二百多三百票左右。相對來說,粵澳同盟在每個一般票站的得票則可從不足二百(氹仔澳門運動場)到超過七百(福建學校)都有,地區性十分強。蘇的得票如此平均,換個說法就是他沒有地區票,投他一票的選民更可能是從價值判斷出發。長遠來說,蘇是否還是要通過某種地區工作來建立自己的票倉,值得思考。


如果我們很細緻地分析的話,蘇的票源還是有空間性的,只是不太明顯。用得票率去算的話,就可以看得清楚一點。蘇的整體得票率是 5.34% ,可以此數作為分界線。從地理上去看的話,高士德/雅廉訪就好像是一條分界線,以北的地方蘇的得票率都是偏低的,以南的地方則差不多全數都高於平均值。當中最高的地方,分別是望德堂、大堂和風順堂等地,也就是比較「老澳門」的地方。傳統智慧說北區是同鄉社區網絡最強勁的地方,或者可解釋到蘇的得票偏低。我本來以為黑少環填海區那邊的人口結構比台山祐漢那邊要略為年輕和中產,加上黑沙環填海區有大型中產樓盤新落成,蘇應該可以得到一些好處,但開票結果卻剛剛相反。

但是我仍然相信人口結構是有一定解釋能力的。蘇在氹仔三個票站的表現都很出色,考慮到氹仔的人口明顯比澳門半島的年輕,學歷和收入也較高,有條件成為蘇未來的重要票源。


當然,開放進步陣營不只蘇一人。我把蘇嘉豪、吳國昌和區錦新的得票加起來統計,即管稱之為「泛學社票」,看看空間分佈為何。這兒我們看到北區的弱勢就不再明顯了,只是風順堂方面比整體略為高一點。換言之,北區不是沒有願意投開放進步陣營的選民,只是沒有投給蘇嘉豪,而是投了給吳國昌與區錦新。


如果我們把蘇的得票除以蘇、吳、區的總得票,就可得出蘇在什麼地方比吳或區更有吸引力。總的來說,每十票的「泛學社票」,就有三票是投給蘇的。但從空間上看,蘇在望德堂和風順堂的表現明顯比較好,在北區的表現則較差。長遠來說,到了下屆吳、區不再參選,他們在北區的選票會流向何處,值得注意。

另外一點要提的,是蘇並不是唯一一位主攻年輕選民的候選人。建制在澳門要搶年輕人票,困難比在香港要低。

最後我想借個地方做一點個人回顧。做外地選舉報道最難的地方,是對當地政治和社會形態不熟悉。好的選舉分析,應該是隨便說一個票站,就可以說得出當區的選民結構和過去三屆的選舉結果,以及每個候選人之間的恩怨情仇。對澳門,我坦然承認沒有這種功力,並因此得出不少錯判。分析澳門選戰的另一困難,是當地實行比例代表制。如果像是美國一樣的單議席單票,熟悉兩個大黨的情況,再加上兩三個小黨的概略,已夠行走江湖。澳門今次選舉不計退選的一張名單,加起來有廿四張名單。開放進步陣營有其內部互動,建制方面也有,沒有本地朋友的介紹根本連名字也搞不清楚。在此感謝各位澳門朋友的接待。

最後最後,我想再說一句:香港人沒有忽視或輕視澳門的本錢。有些香港人會視澳門為解放區,反對運動成不了主流。問題是按香港現時發展的形勢,誰敢說未來的香港不會也變成同一個模樣?如是者,盡快理解澳門政治的運作模式,豈不是香港反對運動組織者必須要學習的一課?中央政府要派澳門的中聯辦主任來當香港的中聯辦主任了,大家還要忽視澳門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