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狂人與新聞媒體打攻防戰


特朗普時代衝擊新聞媒體,他和他的團隊口不擇言的性格,挑戰了業界追求和報道真相的原則。近日爆出所謂「另類事實」的說法,就引來評論界的一致聲討。我們可如何理解這個「事實之爭」?新聞媒體面對眾多紛亂的「事實」,又該如何自處?

「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一說近日爆紅,源自白宮新任發言人斯派塞(Sean Spicer)堅持特朗普的就職典禮是史上觀禮人數最多的一次,儘管現場照片可見人群明顯比奧巴馬就任時疏落。總統顧問康韋(Kellyanne Conway)後來進一步辯解,聲稱斯派塞提供的是「另類事實」。

新聞媒體講求客觀公正,對康韋的說法群起而攻,是意料中事。不過,也有評論認為這些攻擊忽略了更宏觀的問題。

另類事實vs罔顧事實

第一,是次爭議表面上是關於就職典禮的觀禮人數,背後卻是特朗普本身是否受美國民眾歡迎之爭。就職典禮的觀禮人數本身其實不能準確代表總統的受歡迎程度,畢竟首都華盛頓的居民向來都是民主黨的忠實支持者,民主黨籍的總統的就職典禮人數較多也不足為奇。斯派塞挑起觀禮人數之爭,目的不在「數人頭」,而是要反擊傳統媒體對特朗普的整體批評,為支持特朗普的「沉默大多數」出一口氣。

第二,政治傳訊講求「成見即真實」(Perception is Reality)。特朗普或其團隊所訴說的是否客觀真實是其次的,重點是這些說法會在特朗普的支持者之間牽出真實的情緒,他們會否因而作出真實的政治行動,並在社會中帶來真實後果。新聞媒體咬緊斟酌最起始的客觀真實,容易忽略接下來這一系列衍生出來的真實。

我認同這兩個關注,但同時認為新聞媒體的批評並非基於輕視,也不是欠缺宏觀視野。他們不是不明白「另類事實」的社會背景,而是太明白,所以才群起而攻之。

要說社會背景,我們不妨也考慮新聞媒體是基於怎樣的背景作出攻擊。很明顯,他們要針對的不是這個詞語本身,也不是就職典禮人數,甚至不是特朗普是否受美國民眾歡迎。他們要攻擊的,是特朗普多次無視事實的治國之道,「另類事實」一詞是在這背景下才被針對。
誠然,不少公共議題都沒有絕對客觀可言,對民意的掌握尤甚。民調錯估特朗普的當選機會,就是近來最明顯的例證。然而,也有許許多多的公共議題是有清晰可見的事實可循,而從政者罔顧事實可為國家和人民帶來沉重的代價。

以氣候變遷為例,全球氣候是否變得極端,人類活動是否主要成因,都可按科學方法分析。科學家或會互相就數據來源或分析方法有意見,卻不會否定相關問題存有可供追尋的事實答案,問題只是如何答得更好。特朗普的挑戰,並不是要爭議哪一個事實更合理,而是直接禁言,不容許公職人員公開討論氣候變遷,停止環保部門公開污染數據。

又以公共醫療為例,奧巴馬醫改一方面提高了醫療保險的要求,同時擴大了保險公司的醫保市場,兩者一來一回缺一不可。特朗普要拿走奧巴馬醫改中增加收入的部分,同時又要保留增加支出的部分,數學上就不可能,沒有什麼不同解讀的空間。特朗普在競選期間聲稱已準備好「美好的方案」解決問題,現在明顯看到他沒有任何計劃。

「朕就是真理」 毋須驗證

北極的冰層在融化,失去醫保的病人會早死, 這些都是客觀得不得了的事實,不因立場不同而改變。特朗普的白宮前言不對後語和對事實的不尊重,要繼續數下去的話恐怕用盡這兒所有篇幅都不足夠。新聞業界以追求和報道真相為原則,是其應有之義。如果這些真相在網絡時代更易受公眾質疑,便應和公眾一起去討論怎樣才能更好的去追求和報道真相。

誠然,公眾接收訊息有選擇性,喜歡的就聽多一點,不喜歡的就「左耳入右耳出」。這不是網絡時代獨有現象,上世紀四十年代的選舉研究已有指出。新聞媒體要對抗,把話說清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明白對方支持者的思路。值得慶幸的,是自特朗普當選以來,新聞媒體對此絕無怠慢,常有針對其支持者,或離棄民主黨的選民的專訪,亦有不少如何超越黨派立場作政治傳訊的分析。

此外,新聞媒體也變得愈來愈謹慎,避免被牽着鼻子走。近日特朗普又聲稱媒體對恐怖襲擊的報道不足,弄得各傳媒隨即詳列過往報道內容來反駁。有評論便提出要警惕這可能是特朗普轉移視線之舉,畢竟報章版面和電視時段有限,傳媒要慎防中計只顧回應而疏於報道特朗普的施政問題。可以想像,特朗普和新聞媒體之間的攻防戰,現在才只是開始。

(原刊於《信報》2017-02-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